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要闻 > > 
每个走入职场的00后,都逃不开“文字讨好症”
来源: 社会观察      时间:2023-06-05 08:21:44

在当代年轻人的工作聊天里随便翻翻,很可能会发现以下要素大量出现:


(相关资料图)

无处不在的波浪号:“小王这份文件我整理好了~”

句尾必带的语气词:“好滴,我了解啦。”

鲜艳亮丽的emoji:“赵姐您看看周报uD83CuDF39”

最后还不忘再配上一个贴合当下氛围的表情包。

把这些要素拼起来,可能就是你的打工日常:“宝子们要记得三点开会哦~❤”

如此内卷风气甚至带到了英文上,“OK”语气尚且不够强烈,“okk”才是一个会叠词词的正经打工人。

这种文字聊天时字斟句酌地挑选用词,给句子加上一堆语气词、标点和表情包的行为,被叫做“文字讨好症”。

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,提出了大半年,戳中了无数人的心窝子。

这几天,说话离不开波浪号的打工人们,又进行了一波互联网考古,把这话题送上了热搜。

上了一个月的班开口就是“好滴嗯嗯”

沟通要装得和蔼可亲的转变,大抵是从上班开始的。

当学生的时候,大家讲话都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。

说话最软的,可能是每天催同学填表发通知的班委。

可是毕业踏入职场后,一切都变了。

啪,很快啊,昨天刚入职,今天就确诊了“文字讨好症”。

每一个将要进入职场的年轻人,在翻看职场沟通攻略的时候,都会得到诸如此类的忠告:

说话要有理有据啊,不要过分礼貌啊,传达要清晰啊。

入职前把攻略翻烂,就是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像一个清澈愚蠢的大学生。

结果忐忑地进入工作群,却发现真实情况与攻略大相径庭。

怎么所有人说话,都不忘在结尾加呢哒滴啦哈啊!

加语气词还不够,算上当代职场沟通顶流波浪号,这一句话才算是说完了。

那一瞬间,感觉自己雷厉风行的职场强人梦想中道崩殂。

身为职场小白,刚毕业的大学生们不得不把在学校的说话方法强行改掉,小心翼翼地在每一句话后面都加上语气词和波浪号。

一边担心这样说会不会太生硬,一边又怕波浪号加多了显得太幼稚,一句话想半天才敢发出去。

后面还不忘跟个小狗比心的表情包。

所有人都很热情的时候,那个不那么热情的人,就会显得有鬼。

上一个月的班,用的波浪号可能比过去二十年都多。

接到新工作回复“好嘞~”,完成工作发出“做好啦~”,就连和同事在任务上出现分歧,吵架语气都硬不起来,一定要说“这个方案可能行不通哈”。

这样的沟通方式直接带来了语气词的内卷。

在聊天时不发语气词的人,就是那个没卷赢的人。

就像当大家都通过打出一长串的“哈哈哈哈”以表示自己很开心的时候,只发“哈哈”就会显得你对我有意见。

语气词和波浪号的大范围使用,带来了和这“通哈膨胀”一样的效果。

斟酌半天词句,活泼泼地把文件给同事发过去,却只收到了一个干巴巴的“好”。

感觉热脸贴上了冷屁股,立马自我怀疑是不是工作哪里没做好烦到人家了。

快醒醒啊,人家只是在说自己收到了!

但在一群人觉得自己被工作习惯同化,对“文字讨好症”狠狠认同的时候。

另一群人却觉得自己被“讨好症”这个字眼狠狠冒犯了。

“讨好”意味着放低自己的姿态去迎合别人的喜好,要多卑微有多卑微。

于是乎,每天都在确诊各种神奇症状的网友们,这次愤而掀了这互联网诊所:

这不是基本的礼貌吗?你们凭啥说我讨好?

且慢动手。

热知识,当代职场人人均两幅面孔。

表面上看上去好说话得不得了,但内心早已被压抑得天天问宇宙什么时候大爆炸。

在微信上嗯嗯好滴我做完再走,是办公室和蔼可亲的小太阳,忍辱负重的苟学宗师。

在朋友那里可能就小脸一耷拉:“今天又没法按时下班了,一拳把这个地球打爆!”

怨气大到都可以把电脑屏幕吃下去,连表情包都在阴暗爬行,哪里还顾得上什么波浪号。

文字讨好症?社交礼貌?装装面子罢了。

聊天带波浪号朋友说我像客服

装装面子就只能是面子。

如果用这一套职场话术和朋友聊天,那被打爆的可能不是地球,而是你。

装礼貌骗骗同事还好,拿来对付朋友,那纯粹是糊弄。

在互联网上,有一套说话糊弄学经久不衰。

听人八卦,一句“我的天哪”就能让对面获得爆猛料的成就感。遇到倾诉,哪怕一句都不听,一句“然后呢”也能让朋友觉得你很上心。

“啊这”“好家伙”“笑死”这样的万能话术,更是可以敷衍所有的话题。

文字讨好症大概就是说话糊弄学的2.0版本,用放在句尾的语气词与符号来敷衍掉对话中的所有情感细节,只留下一个情绪稳定、亲切友好的空壳。

但对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,文字讨好症可能是他们不可避免的工伤。

上了大半年的班,连和朋友说话都离不开语气词和波浪线了。

出门逛街叫“宝我已经到啦~”,听人哭诉叫“别难过了嘛~”。

总会有一天,朋友忍无可忍:“我觉得你最近和我说话,好像一个淘宝客服。”

大概就是这个画风吧

我细数了一下和朋友聊天时的讨好症要素,其中语气词“滴”出现一次,应用场景为“让他爱咋咋滴”。

波浪号出现次数为0,您搜索的标点并不在服务区。

出现最多的语气词是“哈”,但并不独立用在句尾,来伪装一个积极阳光的人设。

而是单纯用来传递情绪,成片出现,以显示出我发出来的玩意儿真的很好笑。

主打一个有话直说,真诚相待。

毕竟,在那些抬个手就能知道你是要讲正事还是恶作剧的人面前,用语气词来装得和蔼可亲,才是一种不尊重。

一个短短的波浪号,就可以把自己包装成最亲切的沟通者,最耐心的倾听人。

真的是这样吗?

加班回家一身怨气,却在朋友面前装模作样,看起来通情达理地说“好的呢”。

担心自己的负面情绪会给朋友带来不好的感受,真实的想法反而被敷衍的话术压抑。

但其实,我真的不好啊。

很累,但还得装

在很多人认为在句尾加上语气词是一种社交礼貌的时候,也有一批人觉得:

这样说话真的好累啊。

每句话都要斟酌半天加上合适的语气词,通读好几遍才敢发出去。

还要仔细挑选软萌的表情包,不能太大占版面,也不能太糊显劣质,说一句话感觉人都被掏空了。

也有人为了维持这种表面的礼貌,甚至直接把这些话编辑成了快捷短语。

这位朋友的说话糊弄学显然已经臻至化境。

修修改改半天,最后讨好了别人,内耗了自己。

当软萌热情的交流方式成为正常,普通的交流就成了异端。

明明只是单纯地在传达工作,但如果对面没有用同样的方式回应,自己反而容易陷入“我是不是做的不够好”的怀疑。

文字表达的有限性,让一些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必要辅助。

但在职场上,当所有人都在表达同样的情感时,那流露的就并不是真正的热情,而是伪装好的人设。

我尝试走进你的心.jpg

当代年轻人人均赛博职场暴徒,在网上怨气重到可以养邪剑仙,怼天怼地怼不顺心的同事怼瞎指挥的领导。

但再口嗨什么“领导夹菜我转桌,领导K歌我切歌”。

在下班前半个小时接到临时会议通知的时候,也只敢说“好滴收到~”。

心里痛骂同事推卸工作给自己添了一堆麻烦,告诉自己态度要强硬。

催进度的时候发出去的却还是“亲爱的这个你看看能不能完善一下呢~”。

职场暴徒秒变职场小猫咪。

这种心态,大家都心知肚明,毕竟谁都知道上班累得要死。

但不妨碍职场人们装得热情洋溢。

在上一代人那里,职场交流的套路可能是在地摊上颇为流行的《职场厚黑学》。

桌上要敬酒,要尊敬领导,是曾经流行的职场成功之道。

到了这一届年轻人这里,大家摒弃了曾经的职场套路,用一种更柔和更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。

最后却发现,这些的语气词还是沦为了职场固定句式,不管内心怨气多大,一加上就仿佛自己是个合格打工人。

在这种套路里,上一辈的领导单独发个“好”反而显得更加直接,不会被误解为“语气冷漠”。

毕竟,对梗换得比冲浪还快的年轻人来说,连微笑黄豆头都变成了嘲讽。

你敢说这个表情很友好吗

把语言按字面意表现出来反而是更难的。

于是,和理应来讲代沟更小的同辈人交流,却要用一堆语气词给自己叠城墙厚的甲。

当交流规则被重塑,还在坚持“简洁高效”交流工作的人,反而会收到质疑。

研究发现,只需要3-5人保持一致,就会给人带来从众压力。

而在文化大环境里,从小被教育“人要合群”“不要当出头鸟”的职场人,面对一水的热情同事,更难抵挡这些文字对自己的同化。

软化自己的措辞,能树立起情绪稳定、好打交道的人设,也能让人感觉到与自己交流如沐春风,更好地推进工作。

但在考虑他人感受的过程中,自己的情绪却被压抑得疲惫不堪。

可是,上班不就是为了自己吗?

朋友和我说,她很想念上大学时那个好好说话的自己,也很羡慕那些坚持不讨好他人的同事。

但到自己身上,纠结半天,却还是在工作群里发出了”可以呀~”

可一个壳子装久了也会累的。

偶尔让自己“冷漠”一点,天也不会塌下来,反而会让你觉得:

真是太爽啦~

作者:露舟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

观点